首页 > 综合频道 >

佛经带亦的句子(佛经经典语句)

发布时间:2021-12-26 15:55:57

如稻麻竹苇,充满十方刹,一心以妙智,于恒河沙劫,咸皆共思量,不能知佛智。 下面就来看下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佛经带亦的句子(佛语是什么语) 此外,文章还提供了更多相关的文章如

| 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。 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

| 如稻麻竹苇,充满十方刹,一心以妙智,于恒河沙劫,咸皆共思量,不能知佛智。

| 自身光明炽燃,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。

| 我慢自矜高, 谄曲心不实, 于千万亿劫、 不闻佛名字,亦不闻正法, 如是人难度。

| 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。

|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,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。及至后来,亲见知识,有个入处,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。而今的个体歇处,依前见山只是山,见水只是水。

| 以一灯传诸灯,终至万灯皆明。

| 此日月轮,可令堕落; 妙高山王,可使倾动。

| 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,涅槃寂静。

| 风雨顺时,谷稼成熟,一切有情,无病欢乐。

| 善知识,凡夫即佛,烦恼即菩提。

| 世尊而说偈言: 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。 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”。

佛语是什么语

| 实无有法,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| 富有并不代表幸福,真正的幸福是安详。

| 人生只有使用权,没有所有权。

| 最爱芳香何处,花落菩提深深,随缘即应,落花潋滟。

| 妻子应体贴与贤淑,一天之后,把家庭琐碎之事料理完毕,尽量不要拿这些小事烦劳丈夫,让丈夫好好休息。

| 佛语有云:知足常乐。 佛语有云: 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。 佛语有云: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?

| 问明镜非台,菩提非树,境由心起,可得分明?是魔非魔,非魔是魔,要待江湖后世评。

| 当知如是念佛三昧,则为总摄一切诸法。(整理)《大集念佛三昧经》卷七

| 昏则弥陀成外盗,悟来烦恼是菩提。

| 我不与世间诤,世间与我诤。若如法语者,不与世间诤。世间智者言有,我亦言有。《杂阿含经》卷二,第36经佛言

| 每个众生都具佛性,然而众生的佛性被无明烦恼遮住,就像太阳被乌云遮住一般。只有通过实修实证才能够将自己的本能发挥出来,将如同太阳一般的佛性展现出来。成佛并不是说我们去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,也不是得到一些没有得到过的东西,而是我们心中原有的潜能全然的显露,也是我们的心彻底清净。

| 教参熟,是菩提无树,明镜非台。偷闲来此徘徊。把人世黄粱都唤回。

| 慈悲与智慧是佛教的唯一真理,犹如凤凰的翅膀,缺一不可。如同凤凰的翅膀既是左右,又是一体一般,慈悲与智慧既是两面,又是一体。

| 终身未许狂到老,一日能狂便算狂。

| 休外觅,识取自菩提。有相身中成锻炼,无为路上证牟尼。

| 佛语有云: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 佛语有云: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。 佛语有云: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

| 以大慈悲心实践大爱,以大智慧力超越烦恼。

| 我命由我不由天,天欲灭我我灭天。

| 人最难看得见的,就是自己平日都是张着眼睛向外看,对别人称斤论两、说长道短,殊不知自己也在其中啊!如能跳脱开来,把自己也当成观看的对象,事理才真能看得清、分得明。

| 山寺微茫背夕曛,鸟飞不到半山昏。上方孤罄定行云。试上高峰窥皓月,偶开天眼觑红尘,可怜身是眼中人。王国维《浣溪沙山寺微茫》

| 学佛是为了觉悟宇宙人生的真谛,长养慈悲和了达智慧的真理。学佛不是注重表相的东西,更不是沉迷在修学佛法的表面形式上。作为一个佛弟子,做人的修养、品格要一天比一天提升,自己内心的烦恼、妄想要一天比一天减少,断除烦恼和增上功德,这才是修行的目的。

| 坐亦禅行亦禅,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如来,春来花自青,秋至叶飘零,无穷般若心自在,语默动静体自然。

| 人类的一举一动、一思一念,都在创造着地球的历史,如果人类还是那样无视地球的存在,无视自然规律不断做出违逆自然的行动,那时世界末日将不再是空穴来风之谈了。

| 【天天禅语】凡夫难免对外境贪执,外境不但不会带给我们幸福与快乐,反而会给我们带来无法想象的痛苦。比如:眼识贪执美色的原故,飞蛾亡于灯火之中;耳识贪执妙音的原故,野兽死于猎枪之下;鼻识贪执美味的原故,蜜蜂困死花丛之中;舌识贪执香味的原故,鱼儿钓于铁钩之上;身识贪执所触的原故,大象陷于淤泥之中。

| 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

| 四愿弘深垂教纲,心怀喜舍慈悲。爱河苦海度群迷。水离生灭,彼岸订菩提。

| 有些人学佛之后,佛法知识越来越渊博,但是对周围人的态度越来越冷淡,这表示学佛的过程中缺乏发挥爱心,真正的学佛人佛学知识增长的同时会对众生生起慈悲;有些人对修行愈加投入的同时却对家务与丁作感到越来越厌恶,这表示修行的过程中缺乏发挥智慧,真正的修行人修行越久,就越能做到生活中修行,修行中生活。

| 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,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,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。学佛第一个观念,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。你看众生的过错,你永远污染你自己,你根本不可能修行。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,你就要赶快去忏悔,这就是修行。不宽恕众生,不原谅众生,是苦了你自己。

| 原则:水虽然遇方则方,遇圆则圆,但却不会变成器皿,不会改变水自身的本质。同样的道理,修证道德的人能恒顺一切众生,但绝不会改变自己的原则;无论水处于任何形态:固体、气体或液体,水的本质绝不会被改变,同样的,无论我们处于顺境还是逆境,永远不变的是佛法的真理。

| 三杯浑白酒,几句话衷肠。何时归故里,和她笑一场。

| 人的生命,只在一个呼吸间。生命短促,我们应该善待自己的菩提身,思索活着的意义。生命不是用来找找答案,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,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。人生多一分烦恼,就需要有一分禅心来解救。

| 莫轻小善,以为无福,水滴虽微,渐盈大器,小善不积,无以成圣。莫轻小恶,以为无罪,小恶所积,足以灭身。释迦牟尼佛《法句经》

| 人生的道路,有时候要直行才能到达目标,有时候要转弯才能达到目的。应该直行的时候不直行,是错失良机;遇到转弯的时候不转弯,是不懂得回头是岸。

| 本结菩提香火社,为嫌烦恼电泡身。不须惆怅从师去,先请西方作主人。

| 不想做不到的事,不烦恼不能做的事。

| 命由己造,相由心生,世间万物皆是化相,心不动,万物皆不动,心不变,万物皆不变。

| 不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而斤斤计较。不执于苦时,苦就渐渐远了。不执于乐时,乐就渐渐近了。明心了了,给世界一个微笑,一份善意,一份担待,一份宽容!心宽了,路就宽了。趁岁月安好,种上一片福田,趁阳光温暖,播撒福报的种子,就让所有的相遇都是生命中没有遗憾的永恒。知足者得乐,惜福者得福。

| 我曾傲视群雄,也挥刀划破过苍穹。

| 百千万劫菩提种,八十三年功德林。

| 声在闻中,自有生灭。非为汝闻声生声灭,令汝闻性为有为无。

| 商人之导师,游行善知识;贞祥贤良妻,居家善知识;宗亲相习近,通财善知识;自所修功德,后世善知识。《杂阿含经》卷三十六,第1000经

| 【禅语悟道】爱心的力量,比什么都有用。

| 人不如我意,是我无量;我不如人意,是我无德。

| 至道无难,唯嫌拣择。(隋)僧粲《信心铭》

| 佛善良且热心助人,经常帮助那些在困境中的人,同时也会让自己感 受到幸福的味道。

| 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,我说是因缘。因缘尽故灭,我作如是说。

| 古人的布衣桑饭,可乐终身是知足常乐的典范:宁静致远,淡泊明志中蕴涵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;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中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;沈复所言老天待我至为厚矣传递出知足常乐的真情实感。知足常乐而不是安于现状的骄傲自满的态度,是一种看待事物的心情。

| 心无所住,意味着自在,不为外物所拘。心自在,便不需要外物的依托,而能自足、自得圆满。

| 只有正确地闻、思、修佛法,才会有体认到诸法空性的智慧,只有体认到诸法空性的智慧,才有能力彻底根除内心的无明。

| 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

| 佛陀曾明确宣布:凡世人认为存在的,我也承认其存在,凡世人认为不存在的,我也承认其不存在。圣者不会与我们凡世人争论,不争论的原因,是不值得争论,我们的思想迷惑,行为颠倒,争论有什么意义呢?就像正常人不值得与疯子争论一般。这句教诲,充分证明了佛教的包容,也体现出博大精神。

| 一个人的心,如果澄净了,就日日是好日,夜夜是清宵,处处是福地,法法是善法,那么,还有什么能迷惑,染着我们呢?

| 非常幸运,我们一开始学佛并修行了,这不意味着从此我们比任何人更特殊。越是学习体会佛法,就越应该接受、包容一切,尊重、恒顺一切,而不能因为我们是学佛人、修行人,就要让他人尊重恒顺我们。我们学佛修行的唯一目的,并非是为了比别人伟大,而是为了更无私地奉献与更好地服务于众生,并充满爱心与与谐。

| 佛语有云:人生有八苦:生,老,病,死,爱别离,怨长久,求不得,放不下。

| 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

| 一切法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。

| 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,犹如幻出诸形像。幻人心识本来无,罪福皆空无所住。

| 生命的重量,在于你能承担多少;生命的价值,在于你能奉献多少;生命的真实,在于你能认识自己多少。生命不是一趟索取和得到的过程,生命是一场生活的种种磨砺中的体悟和觉醒。??有福而不骄,则无祸;有祸而不惧,自是福。处事看担当,逆境看胸襟,喜怒看涵养,行止看胆识。有点忙碌是个福,免得无聊;受点诽谤也不是祸,它能扩大你的心胸。淡薄之交,宁静致远;利益之交,两败俱伤。

| 佛曰:贪嗔痴慢疑,杀伤烧抢掠,皆是魔,意乱情迷恨迷念,亦是魔。 魔曰:虚假伪善愚昧,无心无情,皆是佛,目空一切摒弃心,亦是佛。

| 内心真知无价宝,欲识真如,正照菩提路。

| 转身,一缕冷香远,逝雪深,笑意浅。来世你渡我,可愿?

| 【天天禅语】放下下执著,则与气无处不在。

| 人之靓丽,并非容颜,而是内心,心存善念,非靓也美,非富也贵;人之真诚,并非话语,而是纯洁,心灵纯洁,不语也真,不诉也纯。善恶仅是一念间,而这一念却是十万八千里,莫以善小而不为,莫以恶小而为之。

| 宽容两个字包含着人生的大道至理。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宽容,注定不会幸福。宽容不仅是一种雅量和胸怀,更是一种处世的态度,我们在宽容的同时,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。

| 不认识字的人、口舌不灵便的人、懒惰的人之所以念不好佛,是因为他们只盯着结果,而不愿花费心思做好眼前的事。正如弘一法师所说,只要肯用心,人人都能念好佛。做事情也是如此,只要静下心来努力去做,没有做不到的。

| 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;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。

| 念佛时,即见佛时,亦即成佛时。求生时,即往生时,亦即度生时。

| 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。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

| 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情绪,就像变幻的天气。当你觉得悲观失望的 时候,你所看到的事物都是处在一片阴霾之中;但如果你选择一种乐观的 生活态度,你的生命中就会一直充满阳光。

| 在这个世界,即使有本事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,不念佛往生也不行。念佛,是阿弥陀佛的弟子;虽会敲打唱念,而不念佛,是佛的戏子。我们要做阿弥陀佛的弟子,不要做戏子。

| 眼、色缘生眼识,生可意,生不可意,生可意不可意。彼圣弟子如是如实知:我眼、色缘生眼识,生可意,生不可意,生可意不可意,此则寂灭,此则胜妙,所谓俱舍。得彼舍已,离厌、不厌。譬如力士弹指顷灭,如是眼、色缘生眼识,生可意,生不可意,生可意不可意,俄尔尽灭,得离厌、不厌舍。《杂阿含经》卷十一,第264经

| 愿意吃亏的人,终究吃不了亏,吃亏多了,总有厚报;爱占便宜的人,定是占不了便宜,赢了微利,却失了大贵。再好的东西,你也不可能长久拥有,不必计一时回赠,莫如常怀怜悯之情,常施援助之爱,得到人心,他物不缺。莫要以为成败无因,今天的苦果,是昨天的播种;当下的付出,是明日的善报。

| 【生活禅语】有一次我去海边散步。当我看天空时,天空仿佛告诉我,心就像天空一样广阔;当我看阳光时,阳光好像告诉我,心就像阳光一样明亮;当我看大海时,大海似乎告诉我,心就像大海一样平静;当我看沙滩时,沙滩好像告诉我,心就像沙粒一样放松;当我感受微风时,微风好像告诉我,心就像微风一样自在。

| 舍一分烦恼,能得一分清净;舍一分财物,即得一分轻安。

| 在人生的道路上,顺境和逆境往往是交错出现的,所以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。因为挫折就像一双手,能把正在攀爬的坚强者拉上希望的山峰,也能把气馁的懦弱者推向绝望的谷底。何况,山再高,也挡不住看蓝天白云。只要抬起来,迈开前进的脚步,就能登上山顶,看到壮观的风景。

| 应如是生清净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

| 尽登无上道,俱证菩提路。教汝痴众生,慧心勤觉悟。

| 识行妄分别,智隐迷是非。若转识为智,菩提其庶几。

| 放下下执著,则和气无处不在。

| 生在阳间有散场,死归地府又何妨。阳间地府俱相似,只当飘流在异乡。

| 懂理的人,不一定懂事;懂事的人,一定懂理。

| 褪尽风华,我依然在彼岸守护你。

| 修行要防止三种心:想速成的心、恐惧的心、懈怠的心。

| 如来所得法,此法无实无虚。

| 佛语有云:九九归一、终成正果。 佛语有云:祸往者福来。 佛语有云:无色无相,无嗔无狂。

| 若天压我,劈开那天,若地拘我,踏碎那地,我等生来自由身,谁敢高高在上。

| 树立信仰,确定目标,选对方向,日有精进,生命就会充 实,人生就不轻飘,生活就不迷惘。不侧目别人的名闻利养,不动心 别人的位高权重,走自己的路,做自己的事,忘自己的情,得自己的 意。君不见,天穹高远,大地莽苍,江山移位,沧海桑田,曾经有的 都已空空,曾经无的反而满满,造化何其公平!

| 心如工画师,能画诸世间。五蕴悉从生,无法而不造。

| 佛法的真理像是渡过苦海的船桥,是砍断我执的利刃宝剑,是治疗心灵的甘露妙药,是迷途暗夜中的唯一明灯。

| 凡事都要留个余地,越是愤怒的时候,越是要克制自己,不轻易口出恶言,既伤人又伤己。佛经上说:“瞋火能烧功德林”。一时的怒气,无心的言语,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养的友谊与功德。待人谦逊些,包容些,不骄矜,不恃宠,静坐常思自己过,闲谈莫论他人非。

| 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

| 【禅语悟道】爱的力量,可以抚平心灵的不安,让社会安定祥和,消除一切的灾难。

| 少欲知足,是最富有的人生。

| 过分地纵欲,一味追逐享受,容易迷失了本性,况且欲海难填,以有限 的精力去追求无尽的欲望,好比夸父逐日,到最后只有死于非命。纵欲的快 乐是不实在的,跟随而来的是身心的交瘁、人格的堕落,所以说乐极必 生悲,纵欲的人生是不好的。

| 人生有八苦:生,老,病,死,爱别离,怨长久,求不得,放不下。

| 以物物物,则物可物;以物物非物,则物非物。物不得名之功,名不得物之实,名物不实,是以物无物也。

| 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。

| 世事本为无中生有,世人执有而忘无。话头本无意义,越是难以形象化、 无可把捉的话头,越具功效,然而世人情识深重,于话头上生种种想, 不能只是看一句话头,看不明何谈参得透?思量不思量,都是无中之有, 什么是无?不知无,就会被有所惑,不知无,就不知妙有妙用。什么是无? 干屎橛!

| 当生如是心,我应灭度一切众生。灭度一切众生已,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。

| 佛经中这样说道:佛心者,大慈悲是。大慈大悲就是佛心。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就是佛陀向人类传扬的一份大智慧。只有慈悲,才真正体现人 和人、和众生是平等的;只有喜舍,才真正体现人对自私自利的鄙视和扬 弃。只有慈悲喜舍,才最终体现了人类全体利益、整体利益之间的关怀与维 护。只有维护了人类的整体利益,你的个人利益也才能真正得到维护。

| 辛苦不为成佛道,只为菩提早日红。

| 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。

| 佛语有云:凡事太尽,缘分势必早尽。 佛语有云:今生的相识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的。

| 心量宜宽阔,不疑不贪执。守住这颗心,凡事向上看。

| 身体残缺不可怕,可怕的是心灵残缺。

| 我自无心于万物,何妨万物常围绕。

| 佛言:沙门行道,无如磨牛,身虽行道,心道不行。心道若行,何用行道。

| 初地无阶级,余基数尺低。天香开茉莉,梵树落菩提。

| 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若见世间过,即非真修者。

| 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

| 卑门持戒生天上,胜族毁犯堕幽冥,摩登持戒亦生天,仙人破戒人诸狱。四十华严卷十七

| 圣人求心不求佛,愚人求佛不求心。

| 深观察十缘生句,当于真言行通达作证。云何为十?谓如幻、阳焰、梦影、乾闼婆城、响、水月、浮泡、虚空华、旋火轮。《大日经》卷一,住心品

| 世道尽灭,天地混沌,与我何干?

| 佛说,这一世所有的相遇,都是上一世的重逢,爱了,是续前世的故事,恨了,是了却前尘仇怨。没有那次相遇可以准备,没有那次重逢可以预演,生命就是一场情里之中的意外。

| 凡事大多如此,执著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目的,洒脱一些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。

| 步步都要用心当下,若走一步、看一丈,脚步容易踏空。

| 佛语有云:人既生亦死。 佛语有云:随心、随缘、随性。 佛语有云:万法唯心。

| 要知道,持有好的心情,就不会争吵。小的争吵会引起官司,大的争 吵则会引起战争。

| 脚踩生灵,手掌生死;传说不朽,王者不败。

| 学佛是为了觉悟宇宙人生的真谛,长养慈悲与了达智慧的真理。学佛不是注重表相的东西,更不是沉迷在修学佛法的表面形式上。作为一个佛弟子,做人的修养、品格要一天比一天提升,自己内心的烦恼、妄想要一天比一天减少,断除烦恼与增上功德,这才是修行的目的。

| 有一句佛语说:愚痴的人,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。有智慧的人,却 努力地了解自己。有些人总以为自己最了解自己,但是,其实一点儿也 不了解。郑石岩先生说:现代人有一种通病,那就是普遍不了解自己,在 还没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、兴趣、体力、经验等条件之前,便一头栽进 一个过高的目标中,所以每天要受尽劳累和疲惫的折磨。所以,做人要 有自知之明,想法要现实,做事要量力而行,这样就不会生出烦恼。

| 【禅语悟道】比如一个人人住高级酒店,房间里有各种丰盛的美食及饮品,他以为都是免费的,于是随心所欲地享用,然而当他离开时才发现,这些享用都会从押金里扣除。同样,在短暂的人生里,人们过度地开发资源,破坏大自然,肆意浪费食物,并心安理得,然而当他离开人世时才发现,这些奢侈都会从自己的福德里扣除。

| 善恶报应,祸福相承,身自当之,无谁代者。

| 命由己造,相由心生,世间万物皆是化相,心不动,万物皆不动,心不变,万物皆不变。《佛经》

| 少年十五二十时,步行夺得胡马骑。

| 疾病见于表征的特点,早就为中医学所利用,中医讲究望、闻、问、切,所谓望,就是观察病人的肤色、气色等可视表征以诊断疾病,望而知之者,望见其五色,以知其病。一般来说,健康的人往往神志清楚、语言清晰、目光明亮、反应灵敏,而面色自然、有光泽,不健康的人往往精神委靡、表情淡漠、目光晦暗、庋应迟钝,而面色或青或白,呈不自然的状态。当然,这是很专业的问题,不必在此讨论。

| 《菜根谭》中这样说:此身常放在闲处,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;此身常放在静中,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。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宁的环境中,人间的功名利禄和是是非非也就不能再欺骗蒙蔽自己。

| 雾里看花,究竟是谁苍老了等待。楼台望月,到底望不到地老天荒。

| 一花一世界,一木一浮生,一草一天堂,一叶一如来,一砂一极乐,一方一净土,一笑一尘缘,一念一清静。

| 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

| 人心平淡,才有平安的福。

| 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

| 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修炼人生,也就是改善思想与行为,提高素质和道德。人生的旅途上,在生活的点滴中,满怀爱心服务一切众生,让福德资粮更加增上圆满;觉悟宇宙生命的真理,让智慧资粮更加明亮观照。人生的修炼成功,就是成就;人生的道德圆满,就是成佛。

| 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,常自见己过,与道即相当。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看见别人的过失和不足呢,不是我们有一双“火眼金睛”,是我们自己的心胸太狭隘了,容不下别人的错误或过失,也是自己眼拙,看不到别人身上的优点。

| 彩云一点菩提心,操纵夷獠在纤手。

| 佛语有云:善恶一念之间。 佛语有云:一念愚即般若绝,一念智即般若生。

| 有些事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,都要发生,有些人不论我们喜欢不喜欢,都要面对。人生中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,都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。愿意也好,讨厌也罢,该来的都会来,没有选择,无法逃避。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和面对,做自己该做的,尽力而为,用善良感染生活,用温暖和谐人生。且行且珍惜。

| 慧风扫荡障云尽,心月孤圆郎中天。印光法师《了凡四训序》

| 释迦牟尼的一句话:伸手需要一瞬间,牵手却要很多年,无论你遇见谁,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,绝非偶然。若无因缘,何以相遇,若无相欠,怎会相见。向来缘浅,奈何情深,若不相见,因缘已尽,因缘已尽,再无相欠。

| 翰墨场中老伏波,菩提坊里病维摩。

| 欲得佛法实益,须向恭敬中求。有一分恭敬,则消一分罪业,增一分福慧。有十分恭敬,则消十分罪业,增十分福慧。若无恭敬而致亵慢,则罪恶愈增而福慧愈减矣。《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》

| 人生在世,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本分与职责,禅修之人更是不可逃避。若不能恪尽本分而侈言学佛,终是自欺欺人,所谓修行也将会成为竹篮打水,最后将一无所得。

| 快开的水都是沸腾的,平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潭死水,不知进取,所以一般人不能随缘,那是随心所欲而不自觉罢了。挣扎往上游,舒服必下流,凡夫随大流,仙佛逆水游。

| 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

| 菩萨为化一众生,普尽未来无量劫,如为一人一切尔,此救世者所住处。《华严经》卷七十七

| 有力的人才会忍,有慧的人才能忍;忍是勇敢、担当,忍是负责、奉献。(当代)星云《佛光菜根谭》

| 失去的东西,有必要去追讨吗?佛曰:失去的东西,其实从未曾真正地属于你,不必惋惜,更不必追讨。

| 古人云: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、饿其筋骨、劳其体肤、曾益其所不能。大凡有所成就的人,都曾有不为人知的艰苦岁月。

|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。(唐)百丈怀海禅师《示丛林要则》

| 一切恩爱会、无常难得久、生世多畏惧、命危于晨露,由爱故生忧,由爱故生怖,若离于爱者,无忧亦无怖。

| 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。因缘生灭法,佛说皆是空。

| 佛语有云:风亦不动,树亦不动,乃汝心动也。 佛语有云:一切皆为虚幻。

| 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

| 如来所说法,皆不可取、不可说、非法、非非法。

| 张梦复云:受得小气,则不至于受大气。吃得小亏,则不至于吃大亏。

| 如来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。

| 凡事要脚踏实地,用生命落实慧命。

| 唯有一事能报佛恩,何谓为一?常以慈心,以其所解一切善法,展转开化,乃至一人,令其信心成就智慧,展转教化,无有穷尽,譬如一灯燃无量灯。《佛说未曾有因缘经》卷下

| 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

| 该做的事,排除万难也要完成;不该做的事,无论任何困难,也要坚持立场。

| 贫中之贫的人,不仅物资、知识贫乏,见识也窄浅;更有既贫且病者,心态孤僻,常觉得自己被人遗弃我们应设法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引导,才能帮助他们脱离苦难。

| 依慈父悲母长养之恩,一切男女皆安乐也。慈父之恩,高如山王;悲母之恩,深似大海。释迦牟尼佛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

| 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

| 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,宽容心能够化解嗔怒的戾气。

|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。

| 若能做到无为、无争、不贪、知足,从容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天,保持对名利的淡泊心,对屈辱的忍耐心,对他人的仁爱心,做好每天当做之事,享受每一件事情带来的快乐,自然会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生活中永恒存在的挫折和痛苦,也自然能够获得更纯粹的幸福。

| 诸法实相者,心行言语断,无生亦无灭,寂灭如涅槃。自知不随他,寂灭无戏论,无异无分别,是则名实相。(古印度)龙树《中论观法品》

| 夜雨染成天水碧,有些人不需要姿态,也能成就一场惊鸿。

| 心有所住,即为非住。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

| 既然生死不可强求,便无须介怀,生不是喜,死亦不是悲,随缘就好。一个人在人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,生老病死、输赢成败、福祸不论境遇如何,倘若都能保持一颗随缘心,不挂心、不纠结,就能随时超脱烦恼。

| 有正念而无欲念,是最好的养生之道。

| 在逆流中要有毅力,不要随波逐流、旋转而去。

| 自古以来,人人都爱享福,人人都怕受苦。可世人常言,福祸总相倚,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。福与祸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,福有享尽之日,苦也有受尽之时。于是便有了诸如苦尽甘来、否极泰至等词语。在佛家看来,受苦其实是了苦,享福其实是消福。福来时,不要沉溺;苦来时,不要惧怕。在享福时念着未来会来的苦,在受苦时畅想日后的甜。唯有如此,才能更长久地去享受生活的美好。

| 嫉妒心是无形的利器,伤人又不利己。

| 昨天与今天,我们该如何把握?佛曰:不要让太多昨天占据你的今天。

| 当一个人为自己制定了目标,确定了前进的方向时,他就会全心全意地为目标而奋斗。

| 缘起缘灭缘终尽,花开花落花归尘。

| 今欲昌明因果之事理,及其实行之方法,必先从事于家庭教育。而家庭教育,又须以妇女为主体。盖世有贤母,方有贤子。《印光大师文钞续编示殷德增母子法语二则》

| 一点新萤报秋信,不知何处是菩提。

| 俱生无明蔽本觉,生起失念散乱心;分别无明逐尘境,分立自他二执取。贪等五毒起时,安住明觉,则转为五智。不舍外来贪欲境,不取内生贪着根,如如安住自明觉,自心觉了宽坦住,转成妙观察智道。瞋恚猛烈生长时,自心放松莫取舍,任持安住自明觉,转成大圆镜智道。嫉妒斗争生起时,莫起怨敌心松坦,任持安住自明觉,转成成所作智道。《普贤王如来祈祷能显自然智根本愿文》

| 行善的果报是幸福与快乐,作恶的果报是忧虑与痛苦,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这些果报是不可以用来相互交换的。

| 【一花一草一世界,难易相成柔胜刚】1.一叶知秋,2.水满则溢,3万物相生相克,无下则无上,无低则无高,无苦则无甜。4.成功讲方法,一味地强硬不见得是最明智的。

| 夫妻是世间最复杂的关系,情分和义务同等重要夫妻之间如何相处?佛日:谓妇事夫,有五事:一者夫从外来,当起迎之;二者夫出不在,当炊蒸扫除待之;三者不得有淫心于外夫,骂言不得还骂作色;四者当用夫教诚,所有什物不得藏匿;五者夫休息盖藏乃得卧。《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》

| 如何对自己,对他人?佛曰:对自己好点,因为一辈子不长;对身边的人好点,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。

| 做人其实不需要有复杂的思想,凡事要随缘,不要攀缘,境来不拒,境 去不留。也就是说,一个人,只要清心寡欲就会轻松自在;只要随遇而安就 能自得其乐;只要放下就能解脱。放下是一种选择、一种智慧、一种明白, 亦是一种结局。

| 你念阿弥陀佛就是修行。闻思修,就是边念边观想这个涵义。念就是修,但是你要念,想阿弥陀佛想名号。最初念阿弥陀佛,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,【阿】、【弥】、【陀】、【佛】四个字;有的时候是【南无阿弥陀佛】六个字,皈依阿弥陀佛,南无就是皈依,完了你才思修。我就是阿弥陀佛,自己就是阿弥陀佛。

| 人能造业,也能造福;造业是迷信,造福是正信。

| 菩提。无缝塔,林峦掩映,山色分开。任曹溪雪满,漏泄红梅。

| (三)诸法皆空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《般若心经》

| 世上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,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嗔心未断。凡人要断嗔心,就要保持淡定,走自己的路,做自己的事,心如止水,以不动治百动。保持沉默,再大的毁谤与中伤都会不攻自破。嗔心不起,心灵就不会迷失,这是大智慧。一日禅:保持淡定嗔心不起。

| 佛陀的真理,点燃着人们内心的智慧明灯,照亮了无明的轮回。

| 【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】有力量帮助他人,是自己的福。

| 我坐色空中,色空我独行。不劳菩提树,无月自空明。

| 生活的禅法是一份生活的活力,突破那些烦恼的困惑,一次又一次的让心地拓宽,它是一种自我更新的生活态度与生命体验,风里来,雨里去,从来都没有脱离过生活,既不盲目的固执,也不盲从的失落。也不遮掩生命的缺憾,真诚坦率的活在生命的当下,顺境逆境平常过。

| 如果因为持戒而使身、口、心不舒适,仍当守戒,而且按正法的真谛修习,不起意见,即是忍辱。一般来说,人们总想爱怎么做就怎么做,爱怎么说就怎么说,爱怎么想就怎么想,但这样很容易造下恶业,为了管住自己的身、口、心,难免感到不舒适,如果找各种理由,为自己不服管而开脱,这是不能忍辱。按正法所教导的,严格管住自己的身、口、心,才是忍辱。

| 心灵负荷重了,就会怨天忧人。心变得简单,快乐就会相随;心存善良,世界就会变得美好;心若坚强,生命就会有力量;心若有归宿,日子便会馨香;心若随缘,便无烦恼生成;心若超脱,便会淡然;心若感恩,幸福就会来临;心若有禅意,人生则豁然开朗。

| 一个愿无量善缘,菩提心永不褪变。

| 佛语有云:众生皆平等。 佛语有云:有其因,必有其果。 佛语有云:即种因,则得果,一切命中注定。

| 生我何用?不能欢笑。灭我何用?不减狂骄。

| 原来山盟海誓说遍,似这般都付与过眼云烟!

| 女人爱上一个男人,往往是出于心底的敬慕与欣赏,一个让她瞧不起的男人是无法让她真心爱慕的。因为阳永远大于阴,阳永远处于显露的位置,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,就如同天和地,天为阳,地为阴。所以当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时,这个男人身上一定有着许多她仰视渴慕的气质。当然,如果一个女人很有才,或者很强势,那她能仰视的男人就越少,而她找到心仪之人的几率也会变得微乎其微。

| 忍而无忍是真修行;忍无可忍而以牙还牙是凡夫。

| 该是内在的。有时候,如果对方需要的话,一定要生气!要吃醋!把人生当作游戏,扮演你应该扮演的角色。因为一旦你决定要跟一个女人或一个男人生活在一起,你就有某种责任要履行。有时候你也必须装作生气,装作吃醋,那是她的需要同时也是你的责任!

| 不要抱怨生活给予太多的磨难,不要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。把每—次的失败都归结为一次尝试而不去自卑,把每一次的成功都想象成一种幸运而不去自傲。微笑着去面对挫折,去接受幸福,去品味孤独,去战胜忧伤,去面对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。

| 手捻菩提似念经,目中无物两耳空,

| 大悲无泪,大悟无言,大笑无声。

| 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,从本无生无可灭。即此身心是幻生,幻化之中无罪福。

| 人于浮世,独来独往,独生独死,苦乐自当,无有代者。《无量寿经》

| 若你让一个人愤怒,你收到的最多。若你让一个人不快乐,你收到的最全面。慈悲,不是一种高善的道德,而是一种清醒,是一种觉知。若你不能够知道,这个世界是你的世界,你给予的,既是你得到的,那么你的生命,就注定是孤单的。因为你和这个世界是一体的,你就能够通过自己,知道他人,也能够通过他人觉知自己,因为,那是连在一起的。当你进入这种状态,整个世界,都成为你的财富。

| 世尊,此日月轮,可令堕落,妙高山王,可使倾动,诸佛所言,无有异也。《药师经》

| 我问佛,能否,让心有片刻的时间里不掺杂俗念?不看山,不听水,只来对着光阴说禅。佛说,有些人,有些事,得到了,得不到,都是岁月慈悲的念,无需感叹,无需怨,心若静了,则满世界的嘈杂都可以看做是生命盛大的喜欢。

| 【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】自我管理,就是每个人应对自己负责、管理好自己。

| 溪声便是广长舌,山色岂非清净身?

| 心生种种法生,心灭种种法灭。

| 微雨燕双飞,落花人独立,花落菩提。

| 【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】一切众生都是修行的所依助缘,是修行路上不可或缺的修行对象。寂天菩萨在《入行论》中说:修法所依缘,有情等诸佛,敬佛不敬众,岂有此言教。从修行所依助缘的角度而言,众生与佛的作用是相等的,佛和众生是同等的重要,那我们为什么只尊重佛陀而不尊重众生呢?

| 今时学者,何不亦然?为学为道只是为名为利之权巧手段,虽可称为世 间聪明人,然而为物所转而不自知,实为痴迷人。

| 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如来,春来花自青,秋至叶飘零,无穷般若心自在,语默动静体自然《佛经》

| 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,若实有知别无佛。智者能知罪性空,坦然不惧于生死。

| 【一句禅语一种人生】简单,才真正有福;单纯,才真正快乐。

| 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由来无一物,何出惹尘埃。

| 这元初妙有,清虚法体,证菩提位。

| 我们在遇到绝路时,要鼓起勇气,去开辟一条道路。勇气存在于每个人的心底,只看我们能否将它激发出来。其实,现实生活中的勇气就存在于你对未来存有的希望中。很多时候,有些事情看起来没有回旋的余地,但只要不放弃,坚持到最后一刻,就可能出现转机。

| 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需要衣食等物资的接济,但更多的人,几乎是所有人都需要爱心的接济。大家都是爱的贫乏者。如果有一个人真心地爱着人们,他是多么可贵、稀有。

| 以善以爱传家,是无上至宝。

| 诸余罪中,杀业最重;诸功德中,放生第一。

| 【禅语悟道】爱人自爱、自爱爱人,就是佛心、菩萨心。

| 心导世间。(古印度)尊者众贤《阿毗达摩顺正理论》卷七

| 其实,世界上有一个人,离你最近也最远;你常常想起,也最容易忘记,这个人,就是你自己!

| 如果佛法执著一篇理论,或者一个概念,就是理障。耕云先生

| 净心之要,无如念佛。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,佛号投于乱心,乱心不得不佛。

| 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行于布施,所谓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。

| 逆天,尚有例外。逆吾,绝无生机。

| 佛语有云:人非草木,孰能无情。 佛语有云:厚德载物,有容乃大。 佛语有云:君子能忍,必成大器。

| 个个恋色贪财,尽是失人身之捷径;日日耽酒食肉,无非种地狱之深根。

| 当你幸福时,那幸福是否令人羡慕,要看你的幸福建于何处;当你快乐时,那快乐是否令人赞叹,要看你的快乐能否永久;当你富有时,那富有是否令人尊重,要看你的财富源于何处;当你自感聪明时,那聪明是否令人敬仰,要看你的聪明用于何处。表面上的成功不值得炫耀,成功源于何方,将来会导致什么才是关键。

| 钱要花出去才有价值,同时也要花得合理,花得有意义,如此,人的品质才能得到提升,心灵才能获得安稳。紧紧攥在手心的钱就像沙子,攥得越紧,流失得越快。不吝惜钱财,善于用有,发挥财富的最大价值,就可以利用它来为人们解决困难,创造幸福,为世间增添更多美好的风景。

| 佛日:父母恩德,无量无边。

| 以全宇宙为自体是人生的最高价值。(民国)太虚《佛陀学纲》

| 万场快乐千场醉,世上闲人地上仙。

| 若要茶不凉,就要不断地续开水;若要心不凉,就要持续地注入激情。

| 离一切诸相,即名诸佛。《金刚经》

| 谦逊:水虽然是生命之根,诸宝之源,但经常往低处流,在最低处汇集。同样的道理,具有修证道德的人也常常会低调和谦逊。越有修养之人,越会低调;越有内涵之人,越会谦虚。因谦虚好学而成为有内涵的人,就像成熟的麦穗低着头,而空麦穗却昂着首。

| 【一句禅语一种人生】虔诚地为人群服务,不要加减做,加加减减就不会进步。

| 试看天堑投鞭渡,不信中原不姓汉。

| 学佛道上,求法、弘法、护法都一样重要。有人认为:出家人以弘法为重,在家人以护法为主,其实不完全如此。弘法就能护法,护法就能弘法,两者是相辅相成,相依相待的。所以,不论出家、在家,都要负起弘法的责任,承担护法的家业。(当代)星云《如是说》

| 种如是因,收如是果,一切唯心造。

| 如果我们像禅门说的调息、调身、调心,慢慢调伏像野马、像猴子的这颗心,令它柔软,人生才能活得更快乐、更长久。

| 学佛,要学明白道理、把握人生、身体力行。

| 个人是非莫计较,大是大非应明辨。

| 有些人持之以恒地奋斗了多年,却在临门一脚的时候懈怠, 让点滴聚合起来的力量瞬间散去;有些人碌碌无为地懒散了半生,去口 在暮色渐起的时候豁然惊醒,收拢零碎的晚霞聚合成炫目的灿烂。奋 斗者不懈怠,懒散者能惊醒,这世上便鲜有不堪而无用的人生。

| 以天地为教室,每个人、每件事,都是教科书与学习的对象。

| 一切众生都是修行的所依助缘,是修行路上不可或缺的修行对象。寂天菩萨在《入行论》中说:修法所依缘,有情等诸佛,敬佛不敬众,岂有此言教。从修行所依助缘的角度而言,众生与佛的作用是相等的,佛和众生是同等的重要,那我们为什么只尊重佛陀而不尊重众生呢7

| 云何一法断故,乃至不受后有?所谓无明。离欲,明生,得正智。《杂阿含经》卷八,第203经

| 制非防恶亲,慈愍在他亲,利人益彼亲,同事齐己亲,此亲乃可亲,智者所附近,亲中无等亲,如慈母亲子,若欲亲可亲,当亲坚固亲,亲者戒具足,如火光照人。《长阿含经》卷十一,《善生经》

| 当你幸福时,若将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,这不叫幸福,而是造业;当你快乐时,若那快乐会导致痛苦,这不叫快乐,而是痛苦尚未成熟;当你富有时,若那财富源于不正当行业,这不叫富裕,而是累债;当你自感聪明,若那聪明用于自私,这不叫聪明,而是愚昧。真正的幸福和快乐,因为不立于恶,所以不生苦。

| 菩提树下三千怨,酒醒今朝换一钱。琅琊烟台亭雨月,怎堪琴瑟泪轻涎。

| 如来说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

| 试问菩提当何如?随缘随遇亦随风。

| 一念愚即般若绝,一念智即般若生。

| 净土法门最好弘扬让对方听到阿弥陀佛,成功60%;假如让他口念一声阿弥陀佛,成功90%,以后念多念少,信深信浅,直到往生成佛只是l。%。

| 眼睛向外观看时,见到一切形形色色,感到世界如此的真实;用心往内观照时,觉得内心空无一物,感到世界如此的虚幻。世界到底是真实还是虚幻?对于初学者而言,理论上世界是虚幻的,现实上世界是真实的。事实上,世界既不是真实,又不是虚幻,而是显空双运、明空双运、乐空双运和智悲双运的大法界境界。

| 人生取决于我们所做的决定,而不是所遭遇的状况。海涛法师

| 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| 相约江南,聊春一枝梅,梅香封喉,青梅煮酒,禅意写生。梅雨季节里,百转愁肠,无言无声无人诉说。执手杯尊话离殇,斜倚东窗贴花弄诗情,凝心锁眉孤鸿添心愁。

| 如来说:一切法皆是佛法。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

| 真为生死,发菩提心。以深信愿,持佛名号。

|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和快乐,然而,不是每个人都诚恳地愿意去播撒幸福和快乐的种子断恶行善。所以多数人越寻求幸福和快乐,越会适得其反。这就是生死永无止息的原因,更是痛苦无穷无尽的理由。

| 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好人而不追求精神解脱的人生,就好比一个人只为拥有肥沃的土壤感到满足,而不寻找种子,不努力耕种,也就不会获得果实一般,不究竟、不圆满。

| 一个人在危险的地方行走,可能会遭到强盗及野兽的伤害,若没有护送者的保护,要么会损失财产,要么身体受到伤害,甚至危及生命。如果行路人身边伴随着一位英勇的护送者,他就会远离这些可怕的险境,并平安地到达目的地。如《不动优婆夷传记》云:善知识们就像护送者,引导我们平安到达一切智者处。

| 命由己造,相由心生,世间万物皆是化相,心不动,万物皆不动,心不变,万物皆不变。

| 笑着面对,不去埋怨。悠然,随心,随性,随缘。

| 心是静的。一几,一壶,一人,一幽谷,浅酌慢品,任尘世浮华,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,氤氲,缭绕,飘散。

|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,心不动,人不妄动,不动则不伤,如心动则人妄动,伤其身痛其骨,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。

| 佛语有云: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菩提。 佛语有云:一刹便是永恒。 佛语有云:不可说,不可说。

| 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

| 缘来则去,缘聚则散,缘起则生,缘落则灭,万法缘生,皆系缘分。

| 【言语的多与少】 话多不如话少,话少不如话好。

| 无知无明,是为罪过 对内心世界的陌生,导致了生活中的无数挫折。不知自己,不明道 理,亦即所谓无知无明,是为一种罪过。

| 由于修行者有三种根器,所以要依靠戒、定、慧三种学处,用逃避、对治、转换三种不同的方式去应对贪嗔痴烦恼。下等根器者用以持戒来逃避的方式去应对烦恼的对境;中等根器者用以修定来对治的方式去应对非理作意;上等根器者用以修慧来转换的方式去应对烦恼的根本。初以戒为基,中以定为道,后以慧为果。093。

| 一剑一萧平生意,不负狂名十五年。

| 【天天禅语】做环保,除了净山、净海、净大地之外,也要净心田。

| 譬如两木相磨,便有火生,还烧是木;如是迦叶,真实观故,生圣智慧,圣智生已,还烧实观。实智慧生,无智便灭,智与无智二相俱空,无作无取。《大宝积经》卷一一二,普明菩萨会

| 【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】越祗国国王屯真陀罗供养佛。请佛漱口,佛将水吐在地上,水立即化成宝池,周同二百里用七宝庄严,光明灿烂。池中有八功德水,水底满是七宝之沙,八种莲花大如车轮,五颜六色,香气芬芳浓郁,遍布四方。众人看到如此奇妙的宝池,欢喜赞叹佛陀功德无量!佛陀于是方便说法,为众生增添无上福德。

| 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

| 在心灵中,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被隐藏和埋葬。我们会把一切被压抑的自动投射到外界,而自己根本毫无觉察。

| 人心的散乱有两种:一是昏沉,一是浮动。昏沉是糊里糊涂空过时日,无所事事涣散体力,懈怠、懒惰、昏睡、不肯精进浮动是心念不定、见异思迁、摇摆不止、浮沉、动荡、放逸、无法安静

| 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,而不倾动。《大宝积经》卷八十二,郁伽长者会

| 如果一个人理解你的孤独,那是银碗里盛雪,是清水里盛开荷花。雪小禅《烟花那么凉》

| 众生皆有佛性,众生平等,既是如此,我们就都无权剥夺、破坏其他众生的生存权利,这也是慈悲的佛教徒首先应该做到的。

| 犹如莲花不着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。《华严经》

|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。

| 以认识烦恼让不安定的心安定,以降伏烦恼让安定的心稳同,以根除烦恼让稳同的心发挥功用。

| 水有美德,我们做人应该向水学习,因为水具备人类值得学习的十一种特质,分别为清净、透明、恒顺、原则、谦逊、包容、调和、毅力、勇气、利生和平等。

| 若无灌顶者,慢心说密教,师、弟纵成就,死亦堕地狱。《大印空点》

| 一念愚即般若绝,一念智即般若生。

| 却很难相信陌生人,当然也有人连自己身边的亲人、朋友,都无法做到百分百的相信。因为太多生活经验告诫我们: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,万丈深沟终有底,唯有人心不可测。

| 开口不说他人非,闭目心中生莲花。能吃苦乃为志士,肯吃亏不是痴人。敬君子方显有德,怕小人不算无能。退一步天高地阔,忍一时风平浪静。口争得无常烦恼,让三分心平气和。知足之人心常乐,能忍气者身自安。

| 人生有爱,同心同力就不孤单。

| 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鸠摩罗什《金刚经》

| 真正意义上的坏人,是在本质上善陨灭,恶丛生。他们对人的伤害,蓄势已久,预谋已深。于是,这个世界才有了暗箭,有了冷枪,有了所有的防不胜防。

| 爱不重不生娑婆,念不一不生净土。

| 佛言:人系于妻子舍宅,甚于牢狱。牢狱有散释之期,妻子无远离之念。情爱于色,岂惮驱驰。虽有虎口之患,心存甘伏。投泥自溺,故曰凡夫。透得此门,出尘罗汉。

| 世事难料,福祸常常在瞬息间相互转化,当面对灾祸时选择以正确的心态将阴性的场态转化成阳性场态,这样便种下了一份善的因,得到的当然会是丰硕的果实。

有些人认为做一个好人就够了。仅仅因为你处于暂时的幸福状态,并不意味着你已经达到了最终的解放,决定要做好人。增加学生的生活只是最终实现善的决定的暂时便利条件,而不是最终目的。例如,电梯只是带我们回家的方便工具。没有人会把它当成自己的家。同样,增加学生就像电梯,决定做好人就像一个家。
齐天文学网 Copyright © 2020-2022 www.7tian.wang. Some Rights Reserved.